非遗需要走出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

前几天,看到中央宣传部副部长,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、部长胡和平关于非遗的一段话,感到他对非遗的作用寄予厚望。他说:“要推动非遗活态保护、活态传承。要努力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,切实发挥好非遗在促进经济发展、城乡建设、社会治理、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。”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,这本身就是非遗战略性发展的根本性目标。但如何让非遗“活态传承”,融入现代生活,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这实在是一个大课题。

 

要解答好这个课题,恐怕首要的是解决非遗“难出圈”的问题:在自己的行业内,名气响当当;往前迈一步,四周“雾茫茫”。也就是费了好大劲,始终走不出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。我敢说,不要说商丘,放眼全国,一大部分的非遗都存在这个问题。

 

前些日子,记者和商丘市文化馆馆长王纲同志参观了一次非遗展,很多非遗产品美轮美奂,惊艳众人。有一款虎头靴让人爱不释手,纯棉布面、纯手工纳底,鞋前面的虎头栩栩如生,每一根须都很传神,眼睛圆睁,非工艺品所能及。但是,一了解,市场销售并不好。一则价格相对贵些,二则社会知名度低。假如把这种非遗技艺用到制成人布鞋上,像如今的“老北京”布鞋一样,推出“非遗技艺布鞋”打市场,是否会有销售潜力呢?也可能会有。还可以像足力健老人鞋一样划定消费群体,主打健康养生牌,估计能蹚出一条路子。但是,这就是一个战略性发展的问题,不是一个手工艺人所能够办到的,需要有产品开发资金的支持和品牌打造上的媒体支撑。

 

商丘的非遗成果非常丰硕,在省内是“挂上号”的:商丘市共建立市级名录230项、县级名录641项,其中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,53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;公布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9人、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34人,其中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,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8人。在出名的非遗产品中,能像“麦仁驴肉”“民权麻花”一样通过线上线下卖全国赚大钱的并不多,有很多,即使卖得不错,也仅仅局限于商丘周边,很难走出河南。

 

也正如王纲所说,要通过多媒体传播、多平台推介,扩大商丘非遗的影响力和群众知晓率,多渠道、多角度提升商丘非遗的知名度、美誉度,着力推动商丘非遗文化走出去。如何能更好地走出去呢?除非遗传承人需要有开阔的视野、进取的精神、不断地创新等个人的因素外,更需要进一步落实财政支持政策。

 

可以考虑在国家、省支持非遗保护资金的基础上,将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纳入市本级财政。还要加强校地合作,鼓励具有专业知识、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负责非遗的保护并助力完善有效的传承机制。最重要的是要搭建好展示交流平台,打造集馆藏展示、技艺传承、研发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基地,开掘“非遗+旅游”“非遗+文创”新途径,扩大非遗影响力。

 

当然,如果想走得更远,还真需要借势借力,招引国内外大的文投集团或适配度高的企业参与对非遗产品的开发、研发或市场拓展。宁陵有一种梨,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给它用了一种新的嫁接技术,产量和口感都较以前有大提升,刚进入市场时一个梨就要卖10元钱,比普通的梨贵数倍。非遗也应该如此,如果能选对项目“高位嫁接”,只要走出了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,前面一定是广阔天地。

 

 

文章来源:商丘日报 河南非遗

责任编辑:王四典

 

 

 

 

 

微信扫码分享

首页    商丘    非遗需要走出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
2022-08-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