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四轮驱动”珍稀菌产业高质量发展
近年来,宝丰县立足本地特色,把珍稀菌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、乡村振兴产业谋划、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,本着“生产集约化、经营产业化、销售多元化、发展持续化”的要求,通过“四轮驱动”模式,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情的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。
示范引领带动,强化组织领导。该县成立县委常委任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,加强对全县珍稀菌产业发展工作的全面领导。制定出台《宝丰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<宝丰县2022年食用菌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>的通知》(宝政办〔2022〕3号),大力推动县域珍稀菌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。成立珍稀菌产业链服务专班,定期召开技术小组工作会议,总结工作经验,交流种植技术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充分运用全域党建工作法,把支部建在珍稀菌产业链条上,以党建工作引领全县珍稀菌发展。创新管理模式,建立政府引领、公司主体、村合作入股、群众参与、基地回收的“五统一”模式,公司提供菌棒和菌种供群众生产经营,统一提供技术,统一承担水电费等运行费用,统一回收产品,销售后将利润分配给菌农,使群众的损失和风险后置。
肖旗乡昊润农业有限公司食用菌低温分拣车间
园区建设推动,科学优化布局。宝丰县按照科学化、标准化要求,将国内最新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产业园区大规模生产,已建成智慧方舱30座,实现了周年化、持续化的发展,建成了一批珍稀菌龙头企业和生产示范基地,形成了完整的产、供、销产业链。重点打造“一园六区”,“一园”即宝丰县珍稀菌产业园,位于周庄镇马川新村,规划总面积3359亩,已投资亿元以上,建设了30座智慧大棚、300座普通大棚;“六区”即周庄镇周庄村示范区、中和寨示范区、孙庄示范区、龙王沟珍稀菌示范区、李庄乡裕丰源示范区、张八桥镇姚店铺种植示范区。目前,该县已发展珍稀珍稀菌大棚2000座,林下种植珍稀菌1500亩,初步形成了珍稀菌产业发展新格局,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珍稀菌种植基地。
人才技术拉动,加强交流合作。宝丰县加强与各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各级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,做好珍稀菌科技、管理人才的选拔、培养和引进工作。成立研发中心,聘请中国“蘑菇女皇”李秀红为总顾问,同时邀请10余位国内知名珍稀菌专家组成科研团队,持续在菌种选育、生产工艺改良、种植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,实现了赤松茸亩产达万斤,羊肚菌亩产超千斤,技术引领和栽培成效都走在中国北方珍稀菌发展前列。与华中农业大学结合建立博士工作站等合作平台,引进人才、技术,壮大珍稀菌人才力量。同时,积极举办各类种植技术培训班,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,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植的水平和能力。发挥宝丰县珍稀菌协会作用,促进企业、合作社、种植大户等社会力量形成合力,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。
肖旗乡范寨村大棚种植的羊肚菌
市场营销联动,打造特色品牌。宝丰县将“三品一标”绿色农产品要求贯穿珍稀菌生产、加工全过程,确保珍稀菌产品的安全性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有8项特色产品申报通过绿色食品认证,争取了珍稀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动权。同时,大力开拓销售渠道,增强宝丰珍稀菌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。最终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“宝丰赤松茸”“宝丰羊肚菌”等大宗品种和优势品牌,走出了一条具有宝丰特色的树品牌、创名牌、多创汇的珍稀菌产业化发展新路子。
截至2022年底,宝丰县发展珍稀菌种植户200多人,种植面积近3000亩,带动就业4万多人次,年产珍稀菌产品1320万斤。两大龙头企业菌种远销省内外,全县珍稀菌产业产值达3.06亿元。
下一步,该县将明确国有公司对珍稀菌进行统一收购和销售,在珍稀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,提升产品附加值,起到“延链补链”的正向作用。
来源:河南日报农村版
编辑:门杰丹